哀乐是谁创作的?其背后的创作故事是什么?

2025-02-28 法律法规 27 大将网
选择读文语音:

关于哀乐的创作者及其背后的创作故事,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,具体如下:

主要创作者

1、马可:有说法称哀乐是抗战时期延安“鲁艺”的音乐工作者马可根据陕北民歌《绣荷包》与《珍珠倒卷帘》的主旋律改编创作而成。

2、刘炽:也有观点认为刘炽等人根据陕北唢呐吹奏的民间乐曲《凤凤铃》,经过加工、改造和丰富,形成了《哀乐》的雏形。

3、罗浪:还有说法指出罗浪于1945年在晋察冀根据地采得一支民间唢呐曲,后由他执笔将其改编成乐队谱,并指挥乐队演奏。

背后的创作故事

1、版本一:1936年,刘志丹同志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,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交给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一个重要任务,要求迅速创作一首葬礼音乐,用于即将举行的刘志丹同志追悼会,以马可同志为主的延安音乐工作者们迅速搜集素材,结合两首陕北民歌《绣荷包》与《珍珠倒卷帘》的主旋律,稍加修改,并将速度降为“极慢”,最终创作出了这首凄楚动人的管乐曲。

哀乐是谁创作的?其背后的创作故事是什么?-大将网
(图源于网络,仅用于参考学习,若侵必删)

2、版本二:1942年春,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工作者刘炽、张鲁等随河防将士访问团到米脂采风,听到唢呐艺人常文青演奏的《粉红莲》(又名《凤凤铃》),觉得其蜜意悲壮、特别动人,他们遵照这首唢呐曲进行了改编,由多种民乐演奏,并在成吉思汗安陵仪式和迎送刘志丹灵榇仪式上作为哀乐使用。

3、版本三:1945年9月,晋察冀军区拟在张家口东山坡举行纪念抗战胜利大会,会上除安排庆祝活动外,还要求演奏一支相应的曲子,罗浪等人领受任务后,决定搞个有中国韵味的追悼乐曲,罗浪将采得的民间唢呐曲进行改编,谱成乐队谱,并指挥乐队在祭奠仪式上如期演奏。

哀乐的创作者及其背后创作故事有多种说法,但都体现了音乐工作者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与传承,以及为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的需求而进行的创作尝试,无论哪种说法属实,哀乐都以其庄重肃穆的旋律,在丧葬或追悼仪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表达着人们对逝者的沉痛哀悼和深切缅怀之情。

声明:大将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邮箱845981614@qq.com处理!
广告位招租:845981614
横幅广告